衡山(Mount Heng),又名南岳、壽岳、南山,為中國“五岳”之一,位于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,綿亙于衡陽、湘潭兩盆地間,,主體部分在衡陽市南岳區(qū)和衡山、衡陽縣境內。衡山的命名,據戰(zhàn)國時期《甘石星經》記載,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,“變應璣衡”,“銓德鈞物”,猶如衡器,可稱天地,故名衡山。
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、佛教圣地,環(huán)山有寺、廟、庵、觀200多處。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、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,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。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,他被黃帝委任鎮(zhèn)守衡山,教民用火,化育萬物,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,被當?shù)刈鸱Q南岳圣帝。道教“三十六洞天,七十二福地”,有四處位于衡山之中,佛祖釋迦牟尼兩顆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臺寺金剛舍利塔中。
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、祝融峰、紫蓋峰、岳麓山等,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.2米。衡山主體部分介于北緯27°4′-27°20′,東經112°34′-112°44′之間,呈東北—西南走向,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(xiāng),南迄衡陽縣樟木鄉(xiāng),西起衡陽縣界牌鎮(zhèn),東止衡陽市南岳區(qū),長38千米,最寬處17千米,總面積640平方千米。
1982年,衡山風景區(qū)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(qū)名單;2006年2月,衡山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;2007年5月,衡山風景區(qū)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(qū);2007年8月,衡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。
在武俠劇中經常聽得到南岳衡山。衡山,又名南岳,是我國五岳之一。自然景色十分秀麗,因而又有“南岳獨秀”的美稱。清人魏源《衡岳吟》中說:“恒山如行,岱山如坐,華山如立,嵩山如臥,惟有南岳獨如飛。”這也是對衡山的贊美。既然衡山這么美,那么到底美在哪里呢?美在南岳絕美的日出,美在壯觀的萬壽大鼎,美在冬日里的霧凇奇景,美在一覽縱山小的豁達。
“祝融萬丈拔地起,欲見不見輕煙里”。祝融峰之高被譽為“南岳四絕”之首。它是衡山的最高峰,是登高攬勝的好地方,可以一覽眾山小。祝融峰高聳云霄,雄峙南天,這里不僅可以眺望到連綿不絕的群山,在無云的夜晚還可以賞月,別有一番情調。冬季的祝融峰,可以看云海,這時賞的不再是月亮,而是賞美麗的雪景。
“南岳四絕”之水簾洞之奇,位于紫蓋峰下南岳鄉(xiāng)水簾村,距南岳鎮(zhèn)4公里。水簾洞瀑布源頭,在紫蓋峰的泉水。三支泉水匯集一起,流入水簾洞上方谷地。谷地闊三丈,原是梁朝的九位真人白 日飛升的棲息之地,后建造九仙觀。九仙觀附近有太陽泉、洗心泉、洞真源、仙人池等。傳說朱陵洞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,在石鼓的為朱陵后洞,在南岳的朱陵前洞。水源來自南岳紫蓋峰頂,流經山洞,匯入6米余寬、深不可測的石洞,水滿溢出,垂直下瀉,形成瀑布,高60余米,宛如水簾懸掛九天,故名水簾洞。每逢晴日當空,水簾上面,飛虹耀目,五彩繽紛,蔚為奇觀。唐、宋、明、清各個朝代,都有不少詩人名家為之題刻賦詩。石刻有宋代的“南岳朱陵洞天”,明代的“天下第一泉”,清代的“夏雪晴雷”、 “醉眠觀瀑”。此外還有“飛瓊濺雪”,“簾掛古今”等。
南岳忠烈祠是我國大陸唯一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大型烈士陵園,這里沒有燒香的熱鬧,而是給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們一片清靜之地。忠烈祠依山而建,掩映在蒼松翠柏中,名山埋忠骨,真是相得益彰。
從南岳廟后門沿登山公路穿過忠烈祠,便是半山亭,由于它位于南岳區(qū)和祝融峰的中間,上下各為十里,因此得名半亭山。立在半山亭門庭眺望,號稱“南天一柱”的天柱峰直插九霄;向南俯望,便見湘江逶迤,波光如練;向上仰視,隱約可見白云深處的南天門。關于半山亭,民間有一段有趣的傳聞。據說很早以前此地為半云庵所在,為上下山必經之路,麓山寺的僧人下山買物,挑擔回寺,常在此歇息。當時,有一燒火僧以“半’字為題,賦詩一首。曰:“半山半庵號半云,半畝半地半崎嵌,半山茅塊半山石,半壁晴天半壁陰;半酒半詩堪避俗,半仙半修佛好心,半間房舍半分云,半聽松聲半聽琴。”詩傳到主持方丈耳里,大為贊嘆,不再令其燒火,而授以佛經,日夜持誦。此詩對仗頗工,句句用半字,用法自然流暢,氣韻貫通,毫無佶屈聱牙之弊。半云庵雖已久圯,而“半”字詩卻流傳至今,給人們增添游興。
登磨鏡臺遠望,南岳鎮(zhèn)景色盡收眼底,臺旁古松盤桓,臺前壑谷幽深,盛夏在此小憩,暑氣頓消。
友情鏈接: